1988年,庞钢志南下广东佛山市,创办了佛山筛网滤布经营部。又很快以连锁形式,在江门、中山、番禺、广州等地,开出了多家筛网滤布经营部,结果大获成功,企业很快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1989年,“穷小子”庞钢志不甘于做一个小小的业务员,带着东拼西凑的3000元钱,在佛山商场五金批发部租了一个一米见方的柜台销售丝网。当年烈日下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送货,条件非常艰苦。“订单滚滚而来却苦于无钱进货,只好拿身份证抵押。”回想起当年的狼狈不堪,庞钢志颇有些轻描淡写。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991年,他倾其所有200多万元,与一家国有企业合资办厂,成为中国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实践者。进口机器、调试设备、资金运转等都压在他的肩上,使得这个懵懵懂懂的“门外汉”忙得焦头烂额。市场却是残酷无情的:企业一直没有创造利润。
1994年,他黯然退出了这家寄托了无数希望的企业,继续重操旧业销售丝网。一年后他又孤注一掷,将赚来的3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一家三资企业。两年的惨淡经营后,公司破产,300多万元投资仅仅换回了价值50万元的货物。
1993年2月成立了航空航天工业部番禺志大丝网滤器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引进日本无梭剑杆织网生产线的公司。原先的单打独斗,较之如今的股份合作,无论是管理理论还是经营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庞钢志当时年仅22岁。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去管理自己父辈一级的人物,别说有多难了。由于他未摆一点总经理的架子,主动与全厂老小搞好关系,不断虚心学习,受到大家的青睐。
在1995年,庞钢志结识了一位台商,双方一见如故,计划在江苏常州成立一家三资企业。当时三资企业名声很好,国家不仅给钱给地,还可享受免税等各项优惠政策。有了国家的扶持和鼓励,他们于当年6月,成立了常州联成丝网滤器有限公司,集拉丝、织网、深加工于一体,颇具规模。
从1992年开始,庞钢志热衷于吸取发达国家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进行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