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要想屹立于发展潮头,必须重蓄发展动力源。
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
早在10多年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等一系列旨在重蓄动力源的新举措。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浙江经济虽也遭受重创,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赵洪祝同志旗帜鲜明提出:“硬杠杠不能宽,紧箍咒不能松,困境中更要咬定转型升级。复原原来的生产方式,发展后劲只会更加缺乏。”
浙江适时提出:向改革要活力,向科技要动力,让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态和谐共生。赵洪祝的话掷地有声:“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
要彻底改变旧有增长方式,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蓄电池、水泥、粉体、印染、耐火砖、工业炉等产业,曾经是浙江长兴县的工业支柱。那时候,往来的司机一听说要经过长兴,便连连摇头——国道两旁遍布冒着黑烟的烟囱,汽车经过总会落满厚厚的粉尘。有人戏称,连这里的麻雀也是黑色的。
长兴的环保问题,一次次亮起“红灯”——被省环保部门列为重点治理区;关于污染的告状信一次次呈上省市领导的案头;因污染引起的群体事件不断发生……
粗放发展模式已将长兴推向悬崖的边缘,救赎的唯一办法,就是转型升级。长兴采取“休克疗法”,对蓄电池行业实施比国标还要严格一倍以上的“长兴标准”,将大多数蓄电池企业倒逼出局。175家蓄电池企业,最后只保留了16家。
如今的长兴,产业结构焕然一新,逐渐形成了新型电池、现代纺织、特色机电三大支柱产业。传统的蓄电池制造整治后为新型电池产业,龙头企业天能和超威,两家就占据了全国新型电池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电池产业,从“浙江制造一跃成为“浙江创造”。
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给长兴带来了什么?长兴摘下污染帽子、成为“国家生态县”的同时,还摘取了湖州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冠军;在全国百强县的榜单上,从2002年的第107位升至2014年的第44位。
山区县新昌,“八山半水分半田”。面对资源和区位制约,“先天不足”的新昌人提出:“底子不足特色补、规模不足质量补、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的发展思路。
政府运用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投身科技创新。县里编制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导向目录,明确优先发展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与之配套的是,县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
这一杠杆撬动,带来的是“小县构筑大科技”目标的实现:今年上半年,新昌全县共申请发明专利770件,居全省各县市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