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长期形成的落后产能,不但要有决心,还得要有良法。浙江的做法是:以政策为引力,市场给压力,汇聚成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首先从体制入手,推动生态功能区建设。在全省划定了68212平方公里的限制开发区域和21109公里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67%和20.7%),全面构建生态功能区建设财政扶持政策体系,支持开化、淳安等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试点建设,激发地方保护生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与此相配套,从战略保障入手,推动生态环境美化优化。免除丽水、衢州等地的GDP考核要求。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积极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省财政通过盘活存量、整合专项、压缩“三公”经费等多种手段,安排600多亿元用于污水治理。
此外,从机制入手,逼迫产业转型升级。譬如,宁波市对不锈钢生产小企业征收差别电价,每千瓦时加价0.3元。把收取的电费,用于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作业。截至目前,宁波已有60家不锈钢企业淘汰了落后工艺设备,占企业总数的62%。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以市场手段推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这样的要素资源配置做法,叫“以亩产论英雄”,在浙江,已全面推开。
除了要素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外,浙江省还强势推行环境倒逼企业或关停或转型,打造“经济健康”。
浦江县被称为“水晶之都”,有水晶企业2.2万多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25家。许多家庭作坊式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固废和噪音污染,每年排放的废水量达490余万吨,农村65%以上的水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浙江省以治水治气治环境为突破口,倒逼浦江县整治水晶业污染。数据显示,开展环境整治以来,浦江共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1.3万家,淘汰水晶加工设备6.58万台。
倒逼是手段,关停是行动,转型升级才是目的。浦江县在关闭低小散企业基础上,建设了4个高标准生态园区。如今,这里已被列入浙江省“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试点县。
用要和环境这两个倒逼联动,一方面提高产业的用能成本;提高用地、环保、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另一方面,按亩均税收产出配置土地、排污权、能耗,通过市场化手段体现要素价值和节约价值。两个倒逼联动的结果是浙江工业领域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从“规模红利”转向“生产率红利”
过去30多年,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为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注入了强有力的“制度红利”。随着“制度红利”慢慢耗竭,迫切需要“新一轮的制度红利”来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