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技释放大红利。这个山区小县创造出一个个国内国际行业“冠军”:摩托车汽车轮毂产量全球第一;空调四通换向阀产量全球第一;维生素E产量占全球的60%左右……新昌不但摘掉了“全省17个次贫县之一”的“帽子”,还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
变“人口红利”
为“人才红利”
重蓄发展动力源,人的素质提高是关键。
这些年,人口素质与浙江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文盲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4个百分点。
如此,便使许多企业在转型面前陷于尴尬境地:想将优秀的创意和设计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却缺少大批技术娴熟、能够掌控现代化设备的技能人才。有一流的生产设备,生产不出一流产品。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浙江双管齐下:一,提高劳动力素质;二,引进高精尖人才。
对普工,浙江推出“人才技能工程”——让浙江每一位劳动者都有免费获得技能培训的机会,让每一位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一方面,加大企业“订单人才”培养力度。在全省扶持培养10所技师学院、100个专业、1000名教师;建立面向企业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劳动者及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培训体系。另一方面,推出“技能取经之旅”。每年输送100名一线技工到德国、意大利、美国、新加坡学习。
同时,还通过杰出职工“金锤奖”、“银锤奖”,“首席工人”、“首席技师”,“钱江技能大奖”等不同梯次的技能人才评选表彰体系来打造“蓝领精英”。
截至2014年6月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已达872万人,近两年半时间里,技能人才总量就增长了200多万人。
除了提高普工的技能,浙江还推出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从2009年至今,已引进高端人才939名。这些人才,共取得国家专利29483项,获得国家级奖项121项,省部级奖项241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19项、省内空白245项。
从关注“经济增长”转向关注“经济健康”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如果经济活动带来的是环境污染与健康丧失,毫无疑问是“负的GDP”。
经济增速换挡,本质是一个结构优化再平衡的过程。
早在2003年,当一些地方还热火朝天地追逐GDP时,浙江发展已开始悄悄换挡:从关注GDP转向关注人民生活水平;从关注经济规律转向关注经济健康。提出并启动生态省建设方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0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守“生态财富价值观”不动摇,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抓,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适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