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宁波-舟山港定海港区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桥吊起伏、集卡奔忙,工人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着卸载作业。
有人说,浙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此言不虚!
改革开放的前30年,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来了产能扩大;通过“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实现了市场拓展。由此,带动浙江经济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3.3%,居全国第二位。
不过,此后浙江经济呈现“疲态”。特别是2009年之后,增速放缓趋势更加明显,年平均增速只有9.6%,回落幅度居全国各省区前列,且首次出现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发展“红利”日渐弱化,无法支撑经济快速增长需要
调研中我们发现,浙江经济放缓,与发展“红利”日渐弱化有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重。浙江是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小省。以全国1%的土地,承载了占全国5%的人口,产出了占全国7%的GDP。许多企业想做大,没有用地指标。由此,大批企业家只好外出创业。以安徽、江西两省为例,浙江商人投资额占这两省吸引内资额的35%至40%。浙江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的专业市场多达3000多家。在外创业的浙江人多达600万。
由于自然资源严重超载,浙江单位国土污染负荷和环境承载容量已无法支撑现有经济发展模式。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浙江八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32个省控地表水断面为劣V类。
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在过去的30多年中,浙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实现。如今,人口红利拐点已提前到来:2011年政府监测数据表明,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劳动报酬增长25%。即便工资增加如此迅速,用工缺口仍然很大。全省仅技能人才缺口就达700万人,缺工已从技工短缺向普工、技工双短缺发展。
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粗放型”、“低小散”一直与浙江经济如影随形。从2012年浙江公开的数据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制造业中,纺织、化工、橡胶、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传统产业依然占较大比重。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4大重污染产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排放量的67%和80%;电镀、制革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5%,但铬排放量却占全省的92%。
宏观经济形势愈趋严峻。就国际形势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堆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未从根本上化解,全球经济低迷已成新常态。这很不利于出口大省浙江的发展。而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也在下降……